在河湖治理,打造宜居生态;乡村治理,建设和谐村镇。两者从字面之间看似没有直接联系,而团泊镇却从河湖治理中找到了乡村治理的新方法,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
“义务巡河员”吹响监督哨
河湖治理,监督是基础。团泊镇着眼实际,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域、反应灵敏的群众监督网络。
在辖区内公开选聘了一批像刘强(化名)这样熟悉本地环境、热心公益、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义务巡河员”。他们每日穿行于河道沟渠、水库塘坝之间,进行常态化、无死角的巡查。
从河道水体颜色异常、异味飘散,到岸坡垃圾堆积、违规垦殖,乃至隐蔽角落的生活污水偷排口,都在刘强等人的严密监督之下。一旦发现问题,刘强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精准报送至镇河长办及相应责任河长。
刘强凭借深厚的“邻里情”和“本地通”优势,在问题初步处置、协调周边群众配合整改等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助推器作用。
“老熟人”分流投诉平台压力
团泊镇在高效办理上级转办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涉水环境工单基础上,更向前一步,主动深化服务。责任部门在处理过程中不仅追求“事要解决”,更注重“心要贴近”。
工作人员在征得市民同意后,主动留存其有效联系电话,甚至添加微信好友,建立点对点的长效联络通道。工作人员会及时向市民反馈问题处理进展和结果,并真诚发出邀请:“如您发现新的水环境问题,欢迎随时直接联系我!”这种“一次投诉,长期联系”的模式,极大降低了市民后续反馈的门槛和时间成本,变被动接诉为主动纳谏。
市民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更愿意成为水环境的“义务信息员”,大量潜在问题在萌芽状态即被“老熟人”直接报送处理,有效分流了12345平台压力,从源头上降低了同类问题的重复投诉率。
在“唠家常”中解决问题
监督只是起点,参与才是核心。团泊镇致力于将群众从问题的旁观者、投诉者,转变为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
“零距离”沟通成为河长与群众的定期之约。 镇、村两级河长将巡河过程作为“群众见面日”在河边休闲、劳作的村民,在田埂边、树荫下休息的群众,以“唠家常”式地交流,耐心询问群众对河道治理的看法,认真记录大家反映的细微问题或改进建议。
云景庭院小区商业街雨水沟渠内漂浮生活垃圾的问题就是“唠家常”得来的。该沟渠位于道路绿化带内,清理难度大,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镇河长办迅速核实情况,安排人员清理打捞,协调物业公司提高对周边垃圾桶的清理频次。
为了保持水环境长期干净整洁,镇河长办为该处雨水沟渠安装禁止倾倒垃圾警示牌,随时接受群众监督举报,并联合镇执法队向周边商户发放明白纸,动员群众共同维护环境健康。
云景庭院小区雨水沟渠安装警示牌
乡村治理的具象化实践
以群众参与为核心的河湖长制实践,在团泊镇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水环境质量显著跃升,曾经困扰七排干河道的污水偷排问题得到溯源整治,污水收集管网得以延伸完善;河道及周边随意倾倒的生活垃圾现象因及时清理和后续管控而大幅减少。
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八排干等主要河湖断面水质达标率稳步提升,部分河道水质类别实现跃升。水清了,岸绿了,鱼虾重现,白鹭栖息,群众直观感受到身边水环境的蝶变。
群众参与渠道的畅通和诉求的切实解决,带来了信任感和获得感的直线上升。12345平台涉水环境投诉量同比下降超过43%。河湖长制的高效运行,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义务巡河员”、12345深度沟通等机制,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期,减轻了后续治理的行政成本和难度。
通过治水这一纽带,密切了干群关系,增进了社会和谐。村民在参与河湖治理的过程中,对集体事务的关注度、公共规则的遵守意识普遍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提升,为其他领域的乡村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河湖长制成为撬动基层善治的有力支点。
团泊镇将继进一步拓展参与形式、提升参与深度、强化参与保障,为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生态底色贡献更强力量。
|